参考消息网3月28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政府领导人表示,作为整体经济再平衡计划的一部分,他们渴望改革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的这番承诺很快就会在北京的一个法庭上受到考验。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6日刊文称,欧洲化工公司英力士集团近日向北京的一家法院起诉中石化集团的几家下属单位侵犯英力士的专利。英力士还对另一家中石化下属单位提起仲裁诉讼。该公司表示,它与中石化有合资企业,后者滥用英力士有专利权的丙烯腈生产工艺。丙烯腈是碳纤维产品和其他塑料制品中的成分。
英力士称,中石化正未经授权以这项技术为基础建厂,有一个工厂已经运营了一年。中石化表示,这些工厂使用的是中石化自行开发的技术。
文章说,这似乎是首例外国公司在中国法院起诉中国国企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外国高管通常唯恐激怒国企在北京的保护者。在涉及国企时,人们对中国法院判决的公正性也普遍抱悲观看法。
文章认为,中国的实力越强,它能通过侵犯知识产权或其他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害就越大,外国公司的生存本能就越有可能压倒对采取强硬行动的政治胆怯。
与此同时,中国也许终于为应对这种诉讼做好了准备。根据大多数说法,在过去10年里,法院变得越来越擅长处理商业案件。侵权等活动依然猖獗,司法体系远不如经验丰富的外国同行那么高效,但受理英力士案的这家北京法院因公正处理私营企业间(包括外国人起诉中国公司)的复杂纠纷而逐渐在知识产权律师中树立起威信。
文章称,英力士案是个新考验,它将验证北京现在是否认识到将法律的威力延伸到国企对中国和对企业自身都有好处。显而易见的好处之一是,国企不在被迫的情况下是不会像上市公司那样行事的,而严格遵守商业协议和知识产权保守法规是强迫它们的一种方式。随着它们增加对海外投资,中国国企会在其他地方遇到法律问题。它们不如先在国内学习学习。
文章还说,让国企接受更严格司法监管的一个不那么明显但可能更加重要的好处关系到中国获取技术的渠道和它最终向价值链上方移动的能力。英力士案的离奇之处在于,这家欧洲公司让中石化获得了它最先进的技术。正因为从合资企业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十分常见,外国公司往往只愿意在中国投入略微过时的技术。
文章表示,北京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只有被中国企业想尽办法弄到手,技术对中国来说才是有价值的。这种经商逻辑忽略了让高技术——比如最先进的丙烯腈项目——落户中国而不管谁拥有它的种种好处,包括产生技术行业就业岗位、给上游和下游企业带来机遇等。
北京的商业主义者还忽视了这样一个风险:假如北京不尊重的知识产权,外国人带往中国的知识产权就会减少。
文章称,可以肯定,北京的领导人在承诺改革国企时没有想到过会出现这种官司。但事情已经发生,人们拭目以待的未必是结果,问题将在于受理法院审判此案的过程在不带偏见的局外人看来是否公正,其判决能否让技术专家们心悦诚服。许多经济改革——以及投资和增长——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编译/何金娥)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