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12年3月26日,一名客户在北京一建设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新华社发(万象摄)
参考消息网2月19日报道 德国媒体称,中国呈现出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家信托公司刚刚获救,另一家已经面临倒闭。北京传出的消息说,数月来吉林信托公司已经无法履行兑付义务。据中国媒体报道,将于近日到期的下一个兑付期也将无法按时兑付。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2月17日报道,违约共涉及3期总额10亿元信托产品。这一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的产品的托管方并非某家不可靠的金融机构,而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最大的国有银行之一。
报道称,这使人联想到“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兑付危机,该信托计划由全球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代替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向客户发售。2014年1月底,该信托产品直到最后一刻才免于兑付违约。
据猜测,这家国有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参与了救助行动。因为中国政府的最大担心莫过于在庞大的灰色资本市场内部出现破产连锁反应。
报道认为,上述两家信托公司只是中国影子银行业众多风险中的突出案例。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这一现象本身一样让人看不透:据推测其规模约合2.5万亿至4.4万亿欧元,相当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的2/3。
信托公司进行的很大一部分活动是在银行账目之外。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协会成员的信托资产总规模达到了1.2万亿欧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其中40%信托产品将于2014年到期。对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原材料开采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放出的贷款只有一小部分由自有资本提供保障,据说比例不及3%。
报道称,商业银行只是在代为筹集资金,而且是在自身账目之外。因此,从形式上看它们并不对可能出现的违约负责。但事实上,信托产品的客户认为银行对此负有责任。这不仅令国家和银行感到难办,对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也是致命威胁:因为一旦怀疑情绪在投资者中四散传播,将从投资者手中短期募集的资金用于长期放贷的基金公司将无法再实现覆盖成本的再融资。
报道认为,结果可能是一场大规模流动性危机。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公共财政已经多次出手施救。但此次国家是否也会救助吉林信托,还不得而知。银行业专家可能会这样设想,完全可以让此类较小规模的信托产品违约,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困境加剧:国家会为这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提供担保。
报道还说,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能通过允许一些信托公司倒闭来打破这种隐性国家担保,可能就会有更多资金被投入可疑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加重当前的混乱局面。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