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突破4万亿美元。图为山东省青岛港。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 德国媒体称,低迷的世界经济并非没有影响到世界出口冠军中国。中国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7.6%,贸易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但没有达到政府设定的8%的目标。
受世界经济低迷波及
据德国《经济周刊》网站1月10日报道,海关总署发言人郑跃声说:“中国出口商正面临高劳动力成本和货币升值等日益增加的负面影响。”货币升值使中国商品在国外变得昂贵。但2014年中国贸易将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希望在于欧美工业国家。郑跃声还说:“那里的经济复苏很可能使全球经济逐步摆脱危机,”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环境将改善。
德国《每日镜报》网站1月10日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2013年该国贸易总额增长了7.6%,贸易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中国货币升值给中国出口造成影响。
报道指出,尽管如此,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
报道称,中国正经历着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弱的增长期。中国官方预计,2013年该国经济只增长7.6%。那将比2012年7.7%的增幅还低——将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家统计局将在1月20日公布年度数据。中国政府为2013年设定的增长目标只是7.5%,但此前一再有迹象表明这一目标会被突破。
报道还说,为了降低高负债带来的风险,2013年下半年中国明显减少了贷款,这也让新一年的前景变得黯淡。专家预测中国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7.4%。虽然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刺激计划提供了余地,但新领导人将优先实施改革计划,只有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7.5%后才可能采取干预措施。
增长路线已遭遇拐点
《日本经济新闻》1月11日指出,中国2013年进出口总值达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似乎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实现了以出口为引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的激化,当前向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变已迫在眉睫。
报道称,虽然成为第一大贸易国,但中国的贸易增长路线也遭遇拐点。人工成本的上升使得以廉价劳动力为卖点的“世界工厂”陷入出口增长瓶颈。贸易收支不平衡加剧,2013年的贸易顺差同比上升12%,达到2597亿美元。
报道指出,即便由于美国缩小量化宽松规模导致投机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但人民币仍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如果中国当局为保护出口企业免受汇率变化的打击而继续干预市场,有可能招致以美国政府为首的更多来自海外的批评。
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强化与非洲、中亚、东南亚等新兴经济圈的合作,意在获得稳定的资源供给。
报道还说,但是中国经济仍存在出口大于进口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政府仍通过大举投资基建和国企支撑景气。这导致了产能过剩,国内无法消化的产品只能贱卖到海外,屡屡引发贸易摩擦。
报道称,虽然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但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仍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为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以个人消费和服务业为主轴的内需的提升不可或缺。同时如果效率得不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过度进口反而会成为增长的障碍。
人民币升值担忧再起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0日报道,得益于发达国家的需求出现回升,2014年中国的出口前景有望获得提升,但分析人士警告说,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有可能引起人民币升值担忧。中国的贸易顺差在2013年达到4年来的顶峰。
报道称,2013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扩大到2600亿美元,比2012年的2300亿美元增加了约12.8%。自2009年世界经济遭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来,这是中国贸易顺差增长最快的一年。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中国上个月的出口增长数据令人失望,但美欧经济的复苏会为今年的外需提供支撑。这会抵消北京调整经济结构、抑制工业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给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
汇丰银行经济学家马小平和屈宏斌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我们依然对中国的出口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报告说:“出口增长的减速主要是受高基数效应拖累。我们预计未来的外部需求将出现适度增长。”
报告指出:“进口增长的反弹表明,内需仍在稳步扩张。”
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超过3%。澳新银行表示,到2014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升值到1美元兑换5.98元。
经济学家们还担心,2014年美联储通过减少债券购买来逐步撤回量化宽松政策,这可能对新兴经济体和它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