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11年1月20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工商银行阿姆斯特丹分行开业庆典上致辞。新华社发(丁辰摄)
参考消息网12月30日报道 美国媒体称,在贸易流通和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的推动下,中资银行的境外资产不断扩大。即便按照当前的缓慢速度,现在的“追随客户”方针恐怕很快就会变成“追随所有人的客户”。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27日报道,2013年,中国各家银行在境外的活动大多停留在服务中资公司上。但也有一些新动向。中国农业银行在英国推出人民币清算贸易服务,中国工商银行在英国发行以人民币标价的债券。而这些利基市场仍然有迅猛增长的空间——人民币已经成为继美元之后,使用最多的第二大贸易通货。
报道称,收购是这些银行下一步符合常理的做法。像中国工商银行与设在伦敦的渣打银行这样的梦幻组合恐怕过于复杂,尽管后者的市值不断下滑。眼下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在中资企业经商投资的市场占据多数股份。中国建设银行2013年11月买入巴西工商银行的股份,为中资银行今后的活动定下基调。类似的协议还可能出现在非洲和东欧。就连产油国伊朗将来解除制裁后也可能成为中资银行的目标。
报道指出,挑战在于,要避免犯下日本上世纪80年代犯过的错误。当时,在日元升值、国内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日本银行开始向海外扩张。《银行家》的统计显示,到1988年,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六家是日本的银行。后来随着国内坏账增加,这些借款机构全线撤退,导致信贷紧缩。
报道认为,中国的优势可能恰恰在于中资银行的经验不足和政府的微观管理。中国建设银行入股巴西工商银行的交易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中国工商银行围绕南非标准银行伦敦大宗商品交易部门的洽谈也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这就控制住了协议的冲动性和愚蠢度。另外,实行资本监管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不能轻易将国内的人民币转变成美元或欧元,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境外放贷能力。
然而,报道还说,中国是一个盛产天文数字的国度。截至6月底,中国五大银行的海外贷款总计5380亿美元,比2010年时翻了一番,接近爱尔兰国内贷款总额。就算现在全球的银行还没有被中国的超级银行抢走生意,2014年,它们却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